6月24 日,由黑龙江省红十字会,哈医大一院,新晚报联合组织的新晚报粉丝节大型义诊活动,在爱建社区志愿者广场举行。哈医大一院9位专家及省红十字会、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志愿者,哈医大一院器官捐献办公室、房颤中心、胸痛中心医护人员,新晚报记者等在现场为近千名读者,进行了义诊、宣教、疑难病例会诊、科普材料发放等活动,近600名市民在现场接受了义诊。

24日上午7点,爱建志愿者广场已经聚集了众多市民,排队准备参加义诊活动。新晚报副总编张磊等10余名记者,现场为市民们介绍义诊专家情况并发放诊号。由于提前进行了一周的宣传,参加义诊的市民越来越多,哈医大一院肿瘤科主任张大昕教授,内分泌三病房主任詹晓蓉教授,心内六病房主任曲秀芬教授,神经内科二病房主任苏志强教授,神经外科三病房主任史怀璋教授,骨科四病房主任于占革教授,耳鼻喉科二病房主任张天虹教授,营养科主任阎雅更教授,群力神经外科负责人杨孔斌教授等医护人员组成的16人专家医疗队,及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王小琳主任等省红会工作人员、志愿者提前赶到进行义诊。

活动中,由于就诊的读者多数是耳朵背的老年人,专家们便耐心地询问病情,并根据检查详细地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得到了就诊患者的一致好评。家住爱建社区56 岁的岳先生一早就来到现场,为她 93 岁的母亲来排队," 我妈脊柱越来越弯,出门特别不方便,在家楼下就能有专家给看病实在太方便了。"王阿姨也将88 岁患有脑梗的父亲从家里一路推到义诊现场。60多岁的包女士,因为在颈椎里长了肿瘤,被很多医院判了‘死刑’,在义诊现场,神经外科史怀璋教授和骨科于占革教授根据她的病情,进行了现场会诊,制定了手术的治疗方案,让她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
在省红十字会、省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和哈医大一院的器官协调员以及东农志愿者的宣传下,多位市民现场签署了器官捐献协议," 我老早就想签了,一直没找到地方,这次不但自己看了病,还做了好事,没白来。"66 岁的白女士说," 器官捐献是人人都能参与的公益事业,自己走了器官用不上了,但能延长别人的生命,这是多大的帮助,为啥不去做?"
义诊现场,专家们发现老人们多数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言语识别困难和腰、骨疾病,专家们建议患者要经常观察自己的血压,均衡饮食,多吃果蔬,鱼肉蛋也都均衡摄入,控制血糖,防治骨质疏松。耳背的老人要到正归医院进行专业诊断,轻中度验配助听器,重度和极重度要植入人工耳蜗。如果老年人出现突然失语、手脚麻木,关节不适,心律失常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避免贻误病情。
此次义诊,旨在将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服务送进社区,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为老人们的晚年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提供健康的保障。